日期:2018.08.22浏览次数:
研究背景: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是以人为中心充满生机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态体系。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也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代名词,比如众人所熟知的美国《自由女神像》。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这件巨大的雕像,“她,不仅是纽约的标志, 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象征”。再如位于我国广州越秀公园内的五羊石像,堪称广州城市的第一标志。五羊石像由岭南著名雕塑艺术家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创作,如今已成为海内外宾客到广州必前往怀古凭吊的著名景点。
自由女神像 五羊石像 广州
城市雕塑作为最能体现公共艺术特点的造型艺术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塑造于城市空间中。它既可以美化环境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又能够对大众进行美的熏陶,这种熏陶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可以说城市雕塑不仅是城市空间品质的象征,而且是城市景观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互动的纽带。它和建筑艺术一样,在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作用。作为雕塑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分支,由于其含有“城市”这一元素,使之便成为城市的一个部分,除了具有一般雕塑的特征外,还具有表现为文化与空间的特征、功能与形式的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带给人类精神上的享受。城市公共空间由广场、绿地、公园、街道、商业区、居住区等部分组成,而置身于其中的城市雕塑则是这个空间中的点睛之笔,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块“绿洲”,有人甚至把城市雕塑称之为“城市的眼睛”。在一座美丽的城市之中,雕塑不但能够美化城市、启迪心灵,而且能够提高城市的精神文明,同时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精神享受。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为了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相继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城市广场。为了提升空间品质,当然也会相应的设置一些城市雕塑。但这其中,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作品的尺度与所处空间不成比例;有些雕塑作品不能够很好的和周边的城市空间环境结合;还有些作品对所处的空间认识不够,对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缺少分析研究,盲目跟风,面孔千篇一律..... 面对诸多的问题,我们从本源来探讨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使两者和谐共生,如何使两者更好的互相服务、互相融合,为城市形象的提升做出最大贡献,这也便是本次研究主要目的。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 城市雕塑的概念
1.1城市雕塑的分类
城市雕塑的分类方法很多,在此我们将按照研究的目的,将其以外在形式和创作目的来区分,归纳为标志性城市雕塑、纪念性城市雕塑和装饰性城市雕塑三类。
(1)标志性城市雕塑
此类雕塑作品在公共艺术中特别是公共环境中可以起到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由于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它是可以代表城市的识别符号,传达了区域和环境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凝结点。
标志性雕塑的形成,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雕塑在建造之初并没有具体的意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该城市某个典型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因其造型具有一定的特点, 且含义深刻;或者是作品与所处城市、市民有着特殊的、难以忘怀的经历,随着时光推移,人们愈发喜爱,最终被认可。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 因雕塑本身的含意,以及在当时身高居世界之冠,很快被人们视为纽约的明灯。
第二种情况是雕塑在创作设计时已经有明确的城标意图。作品往往从最能代表该城市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着眼,以表现城市的精神面貌。
标志性城市雕,塑的创作可以从虚拟的神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中寻找题材来进行。只要是能够代表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事物都可以用来创作。
(2)纪念性城市雕塑
纪念性的雕塑作品在城市雕塑中往往会占很大比例。这是因为纪念性住塑作品真实记录着历史,歌颂和弘扬着历史上那些对国家发展具有丰功伟绩或者是影响整个民族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等等。如前苏联《伏尔加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的主体雕塑《祖国母亲》,就是为了纪念1942年7月12日,入侵苏联的德国法西斯军队直抵伏尔加格勒城下,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城市,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事件。
这次战斗极为激烈,经过6个多月,终于在1943年2月2日获得全胜。我们可以看到,象征祖国母亲的雕塑,正在怒吼,她一脚前跨,急剧转身,高举手中的长剑,向儿女发出“保卫祖国、保卫母亲”的庄严号召。她波浪般的衣纹,掉落在肩,上的头巾,更加强了这一动作的剧烈性,充分表现出母亲的愤怒、勇敢、必胜的坚强信念。
纪念性雕塑能够在展现时代特色的基础上,传达出统治阶层所倡导的观念和思想,所以在选址上,都会城市中心、最主要的城市广场或者是与所纪念内容相关的重要地点。并且在空间上较为开阔,能够容纳足够的人数来进行纪念性活动。此外,有很多标志性城市雕塑最初只是以纪念性为目的而制作的,但等到创作完成后同时也具备了标志性城市雕塑的性质。
(3)装饰性城市雕塑
装饰性雕塑与前两者相比而言它不需要有特定的主题和内容,它主要是用来装饰和美化其所处空间和环境。因此,观赏性和装饰性是它的主要作用。所以此类作品并不像纪念性、标志性雕塑那样需要具有相关的主题和内容。装饰性的城市雕塑多是轻松活泼,形式多变,风格多样的。题材内容也较之前两者更随意。它们往往是环境和建筑的附属物,因此尺度是随着环境变化的,并成为美化环境的点睛之笔。如亨利。摩尔的抽象人物雕塑,雕塑作品与空间融为一体,给人轻松活跃之感。
1.2发展城市雕塑的意义
在我国,城市雕塑整体上强调缅怀历史、发扬传统、倡导文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审美享受等。有关城市雕塑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及功用,有以下几点:
(1)城市环境发展的需要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必将结果。城市作为比乡村、城镇更高级的聚落,更发达的所在,汇聚了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前沿的信息与精神文明,汇聚了素质更高的人口群体,更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在这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速度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现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过度拥挤的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抑乏味的城市环境空间,让人们希望拥抱自然,拥抱艺术;人们渴望着更美好的生态绿色家园,渴望受到精神_上的抚慰,希望压力的舒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城市居民呼唤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享受,呼唤更舒适悦目的城市空间。
(2)经济价值
城市雕塑又和其它文化或艺术产业一样,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城市雕塑的美观与恢弘气势,可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与力量, 比如位于荷兰鹿特丹市的<被摧毁的城市>,雕塑作品所塑造的呈半跪式作挣扎状站起的巨大人像,在愤怒中发出无穷呐 喊的力量,具有深深的心灵震撼力,已经成为了在战火中被摧毁的城市以及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的人类的象征。
(3)文化功能
城市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 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城市雕塑,城市建筑等, 都是一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
2.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
公共空间又可分为开放空间和专用空间。开放空间有街道、广场、停车场、居住区绿地、街道绿地及公园等,专用公共空间有运动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由此可见,城市公共空间首先具有空间体的特征,应包括构成空间的各个要素,如建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公共艺术品等。其次要具备“公共性”,即能够为公众提供社会生活活动的空间。再次,它还应是室外空间,而这个室外空间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区别于乡村空间,因此它承载着体现城市形象、执行城市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应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 最后,它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与市民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并且是与人的精神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而非一成不变的。
2.1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分类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所以只是对雕塑所存在的空间进行分类。在此我们以公共空间所处的位置与所承担的功能来区分不同类型。
(1)广场
此类公共空间主要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广场概念源于古希腊,最初的用途是交易、议政,后来逐渐发展到集会、礼仪、娱乐等公共活动。J.B:杰克逊(J.B Jackson,1985)认为, 能够将人群聚集在一起的同时可以进行娱乐休闲活动的一种城市空间形式叫做广场。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无论是在古希腊罗马广场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市政广场,以至于今日的德方斯广场,到处都遍布着精美的雕塑。这也足以证明雕塑与广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在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上的广场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了一批苏联模式的广场与配套雕塑,其政治色彩明显,表达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政治色彩强烈的广场也逐渐被文化广场所替代,与之配套的雕塑则是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这样也就在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市民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精神享受。如西安市的大雁塔北广场就是以突显大雁塔慈恩寺及大乘佛教“利益大众”的利他精神为主轴,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巧妙结合,最终形成大唐佛教文化广场。除了宣扬大唐佛文化之外,这里已经成为众多市民游览休憩之地。
(2)公园与绿地
包括各种形式的绿地和各种类型的公园。是指经过专业规划设计的、向群众开放的具有一定设施和园林布局的、供市民休憩、游览娱乐的公共空间。包括一般的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公园、纪念性园林、动植物园林、街旁游园等。在此安置雕塑不仅丰富了整体场所的构成形式,同时视觉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雕塑所处位置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并不是随心所欲便可安排的。这其中一定要讲究因地制宜,根据公园、绿地的空间范围、形式、设施等来规划设计周雕塑的整体风格、尺度大小、题材内容。应充分考虑周边的环境因素并与之完美结合,更好地突出雕塑的功能性与趣味性。
(3)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地
这类空间因为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所以历史积淀厚重,与其他空间类型不同之处在于文化气氛浓厚,主题明确。一般多选用纪念性雕塑来阐释历史文化事件。如亨利.摩尔的《核能》,这件雕塑原本是为控制原子弹爆破所建的,但原有的控制室已被拆除,只能在原地点做这个雕塑用来纪念。
(4)城市商业空间
商业是城市演变过程的产物。城市商业空间通常人口流动量大、结构层次多元化,并且空间狭小。因此,这种空间的雕塑多为点缀或者陪衬,并且体量不大,雕塑尺度与空间的尺度尽量协调,以避免碰撞、摩擦。在内容和题材上多为雅俗共赏。
(5)城市居住空间
居住空间是与市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居住空间的品质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容积率、绿地率已经成为重要的因素。居住区雕塑在居住空间中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还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题材和内容上一定要贴切百姓生活,形式应简洁大方,尺度不应过大,和周围的空间应该协调起来。如某小区雕塑《老鹰捉小鸡》 (图2-10),尺度与真人大小相仿,表现的内容则是孩子们经常玩耍的游戏老鹰捉小鸡,置于小区内的绿地里,不由得让人感觉回到了快乐童年。小区内的孩子们也经常嬉戏于其中,与周边的环境极其协调。
(6)区域标识节点
节点指城市广场或交叉路口,或者河道方向转弯处等非线型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或城市人流聚集的核心往往出现节点型空间。鲁道夫。阿恩海姆这样定义节点:“矢量是通过有方向的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起作用的,源于这种关系的诸中心可称为节点”。"在现代城市空间中节点的空间形态具有显要性。也许从概念_上理解节点是一个很小的点,但在实际情况中,这个点可能会是一个大面积的广场,也可能会是繁华的市区。设置风格、内容迥异的雕塑在每一个区域节点可以对整个区域的精神做-一个高度的概括
2.2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
(1)构成了城市景观, 体现城市魅力
人们在感知一座城市时,往往是通过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来完成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迷人的外部空间的喜好可能更胜过于那些漂亮的建筑。比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就以其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吸引了无数人流连忘返。正是这外部空间的特色才体现出了城市的风貌, 成为吸引大众的魅力之源。
(2)市民日常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 生活品质的具体体现
早在古希腊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一种形式的广场就已经出现。那个时候广场就是市民进行议事、娱乐等的公共场所。时至今日,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人们在其中散步、聊天、聚会、晨练等。 比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 园内为市民提供了从各种音乐会到体育比赛等应有尽有的公共活动,成为市民享受生活的好去处。再如西安的大雁塔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赏心悦目的、园林风貌的游憩场所。北广场拥有号称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水景广场,周边有雁塔西苑、东苑等,其间不但有蜿蜒的林间小径、各式的雕塑、还有步行街和餐饮服务设施等。市民置身于其中不但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同时通过观赏设置于雁塔西苑的雕塑还可以学习到陕西的民俗文化等,生活品质得到提高。这里已经成为西安市民重要的休闲场所。
(3)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城市独有特色的体现。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表现风格、特点。城市公共空间的变化是与城市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很多城市空间特色的最终形成实际上就是城市不断发展改变的真实记录。有时甚至可能就像是一本详尽的城市发展史,记叙这个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重大的事件。
3.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
3.1城市雕塑的初步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雕塑还为数不多,并且类型单一,大都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起初,人们只是关注雕塑自身和它对城市的装点作用,没有更多地从雕塑与所在城市空间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单从环境艺术的整体要求来看,当时城市雕塑的水平还很低。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雕塑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支持下,在著名老美术教育家和雕塑家刘开渠先生的亲自倡导下,于1982年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担负着领导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重任,使城市雕塑事业开始起步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深圳《拓荒牛》,是一件寓意深刻的作品,体现了深圳作为全国经济特区拓荒者的形象,代表了积极向上的开拓精神。
拓荒牛
3.2城市雕塑类型和题材日趋丰富,材料更加多样性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雕塑很快兴起,并经历了迅速发展和巨大变迁。这反映在城市雕塑的设置数量、类型题材、地区分布、艺术水准以及城市雕塑的理论建设、规划和组织管理等重要方面。我国城市雕塑的数量激增,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题材也日趋丰富,突破了过去强调政治教化,以宣传和纪念伟人、英雄人物等为主的单一叙事模式,进而呈现了多元化格局并开始走向和贴近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一些抽象的、装饰性的无主题雕塑频繁登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构成要素,它与所在环境其他要素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关系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成为评价和欣赏城市雕塑的重要尺度。
同时,随着人们对审美形式等要求的不断提升,和环境结合密切、色彩艳丽的雕塑也越来越多的走向大众。材料也从单一的铸铜、石头、水泥、玻璃钢延伸到不锈钢、钛合金、玻璃等,再加_上现代媒体声、光、电和雕塑的结合,使得雕塑变得丰富多彩。如,中国当代雕塑家展望的《假山石系列》,材料置换被作为其学术观点的表达方式,用不锈钢材料复制中国文化传统的典型符号一假山石,完全不同的材料的置换使这一系列作品被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点和延伸,但材料本身的特征为作品带来了强烈的当代性,抛光不锈钢扭曲着接受周围环境的映像,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寒光,这与传统假山石的审美趣味已完全不同。但新颖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时代历史气息,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景观。
假山石系列
3.3我国城市雕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无建设性、盲目地模仿西方城市雕塑,缺乏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流失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不符合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城雕规划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我们匆匆地接受了西方体系化的现实主义雕塑思想,而来不及探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建设问题,忽视自身的特点。例如:现在全国有些城市,将欧美之风的所谓城雕原封不动的照搬,放大后安放在城市当中 ,以致我们随处可见仿欧美的古希腊和罗马雕塑,违背了城市雕塑艺术价值存在的“唯一性”。
雕塑作品与周围的环境无法相互渗透,完全孤立。城市雕塑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人文气质不够协调。没有真正体现其”公共”性,也没有考虑其“融入”环境的特性。这些都影响、制约着我国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没有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美化环境的作用。雕塑作品的个性与城市文化的共性因素,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风格的结合与升华,艺术家与公众审美意识的统一,雕塑语言的使用和设计导向,将是城市雕塑规划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部分城市粗制滥造的雕塑品泛滥也成为了城市垃圾,加剧了环境污染。政府对城市雕塑缺乏管理,部分城市雕塑乱立乱建,无序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城市的风貌。
二、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在其物质表象下是活动人群社会关系特征的反映,呈现出如类聚、排斥甚至冲突等特征,其形成和重塑过程也是空间生产的社会过程。
美国城市学者Michael Rustin曾 在“Whose Public Spaces?” (谁的公共空间?)一文中指出:“人类文明往往通过建筑和公共空间来表述和传递被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许多留存至今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社会价值体现的最好例证”。这篇文章写于1990年代,被列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城市设计课程的指定阅读文献。
时隔20多年之后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成为城市物质环境品质、风貌特征的表达,城市经济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生活多样性、社区发展公平性和居民自豪感、归属感等文化需求的反映。
从重要节点层次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其所在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等,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来体现,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例如,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围绕这个广场所展现的历史、宗教和现代人们日常交往等多种要素,成为威尼斯这座城市魅力的集中体现。
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1、城市公共空间物质表象下的社会关系特征
根据对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文献与实例的梳理和研究发现,无论是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的广泛研究,还是大量的设计建造实践,都反应出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和城市品质的重要性,进而反映出城市公共空间在组织公共活动、社会交往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它所体现出的“空间社会性”是独特的。
在真实的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人群,并不是一个概念名词。相反,人群具有多样性,来自不同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背景。特别是在特大城市,人群结构复杂。即是居民,也有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籍之分。从特大城市整体结构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分布,反映了特定时期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地的社会结构特征。在城市公共空间物质形态的表象下,是居住地人群社会关系特征的反映。
因为有不同人群活动的存在,城市公共空间也具有了特定的社会属性。因此,社会属性是深入认识城市公共空间意义的重要视角。
2.城市记忆在公共空间的情感寄托
城市记忆的主体是城市集体。基于共同的习俗、信仰与观念,城市集体们共享着思想与情感体验。鉴于城市集体构成相对复杂,可将主体大致分为三种:城市记忆载体的展现者、使用者和体验者。
展现者包括政治权力者、地方精英和专业工作者。他们从城市宏观的政治经济角度出发,通过城市记忆载体来展现城市记忆的客体,立场往往源于城市政治、经济等宏观发展要素,核心目标是确立一种秩序来统一制约集体间成员的观念与行为
使用者即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大众。他们直接使用城市记忆,与其维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公众在日后对城市记忆载体的使用与认同过程也属于城市记忆客体的相关部分。
市民大众、游客均属于城市记忆的体验者。以时效性做简单区分,市民是城市记忆的长期体验者,不断加深着对城市记忆的感知、共享着城市社会共同体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游客作为城市记忆的暂时性体验者,他们对于一座城市的记忆感知多数借助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导游、新闻、游览图册等媒介,在短时间内无法深入体验,其记忆结果大多直观片面或局限于城市最显著的特征。
城市记忆主体的构成要素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现者用以展现城市记忆的客观载体,是市民的日常生活、交往活动的空间,是游客感知城市记忆的最直接体验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应以承载了城市记忆本源的生活环境内涵为核心,而不仅仅只是改造或简单还原城市记忆的物理形象。
城市公共空间是寄托城市记忆的主要情感空间,也是展现城市文脉的主要表现形式。城市记忆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与延续,一代又一代的城市居民则不断经历着认知、保持、再现的记忆过程,城市文脉也在保留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3.“以人为本”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政府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日趋重视,开始讲求风格与个性。雕塑、园林、小品、街道景观大量涌进城市环境,使城市公共空间有了巨大的改善。
特别是近些年来,通过对“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人居环境”等城市未来发展课题的广泛探讨和实践 ,努力将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成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人性化城市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 、舒适 、自由 、尊严 、愉悦 、轻松 、安全 、活力 、有意味的心理感受。城市公共空间成了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空间,一个供人分享 、同欢 、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也失去了意义 。
三、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环境的关系
1.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环境的外在联系
所谓外在联系即两者之间视觉上的表象关联。这其中包括公共空间环境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小尺度、色彩材质等影响着雕塑作品外在表现形式的表层要素。城市雕塑的表象要素犹如人的外貌一般,是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基本外形,也是雕塑作品引起公众产生申美共鸣的首要因素。它应该与空间环境中已有的各种造型元素协调呼应,并达到完美结合、高度统一,最终成为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结合体。
1.1选址与布局
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对特定空间所产生的影响,是讨论其它一切空间关系的出发点。城市雕塑所处位置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雕塑的主题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来选择合适的位置;另一种情况是在公共空间环境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设置城市雕塑来美化提升空间氛围,属于点睛之笔。
上述情况前者雕塑类型多为纪念性、装饰性、主题性的。通常应选择城市中的开放性最强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如机场、 车站、港口以及城市门户空间等,使其在将作品充分展现的同时公众也能够得到最大的视觉体验和感受,所以此类城市雕塑的选址应该参照城市布局的整体规划,并且应尽量选择与已经确立的城市雕塑的主题或表达内容相关的空间环境。比如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群雕就是为了纪念丝绸之路开创2100年,市政府决定制作的。
丝绸之路群雕
上述情况后者雕塑所处的场所多是城市广场、街头绿地、公园、居住区等。设计时应该紧抓已确定的空间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利用特有的环境优势来确定雕塑所处精确位置,同时应在城市雕塑周边留出一-定的空间范围并设置椅凳等供游客休憩聊天。这些城市雕塑在选址时结合景区的地形和景观规划散落在重要的节点当中,同时游客也可置身于其中与那些孩童们一起玩耍嬉戏。
城市雕塑的布局可以从单体雕塑和雕塑群两个方面来考虑。对于单体雕塑来说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其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朝向。通常要兼顾到共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与观众的观赏视线。
1.2尺度
城市雕塑的尺度是指雕塑本身和周围环境、场地空间、建筑物等的比例关系。决定尺度的大小,一方面是根据作品所表现的主题选择合适的尺寸,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作品与所处空间的比例关系来确定适宜的尺度,这样才可确保最好的展示效果。决定城市雕塑作品尺度的重要因素首先是作品的类型及在空间环境中的地位和分量。
1.3造型与表现手法
城市雕塑的造型,是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作者对空间环境与作品之间的理解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造型来展现给观者的。设计者通过运用各种曲线、块面等造型要素,使作品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人的心理和审美情趣,从而使人对周围环境甚至对整个城市产生亲和感,进而融入其环境,是体现人和城市相互接纳程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城市雕塑置身于公共空间,表现手法就要与周边环境协调处理,这种协调把握的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呼应的。
意大利罗马圣天使堡雕塑
1.4材质与色彩
由于城市雕塑被置于室外空间,要求能经受千百年的风吹雨淋、严寒酷暑,以保持久远的艺术魅力,这就要求必须使用永久性的材质。传统的雕塑材质主要选用各类石材和青铜。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可作为城市雕塑艺术品的材质,如钢、各种合金、玻璃纤维等等。新材料的出现导致加工手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又增添多种新工艺技术,使得城市雕塑的表现手法不再单一”,而是可以多种多样。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在选题、位置和尺度等大的方面总体上均需协调统一,而在材质、色泽、韵律等方面则都应采取对比的手法。这样可保证雕塑在环境中的醒目和突出。
2.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环境的内在联系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内在联系是隐藏在观者视觉所感知到的造犁、色彩、材质之后的更深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城市雕塑的内涵。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不同的雕塑作品可以反映出不同城市的文化背景。相反,雕塑作品也应该适应特定的城市历史文化。体现在城市雕塑的创作中便是作品的主题与内容。城市雕塑作品在创作之初必须确定一个正确的定位,使作品的主题内容、文化意识、思想感情等深层要素同所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紧密相联,这样才能使雕塑作品完全融入所在的空间环境,使睢塑作品同空间环境产生整体和谐之美。
2.1城市雕塑体现着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的文化内涵
同其他雕塑作品相比较而言,城市雕塑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它与一个城市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的设计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城市公共空间所处地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立意与本士人文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空间环境之上,并结合时代背景来完成的。这样才能使作品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前提下不失本土文化的内涵。
成功的城市雕塑设计应该掌握好城市空间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之间特有的联系性。在把握整体环境美的基础之上将城市雕塑特有的形式美展现给大众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成功的城市騅塑作品会是在观者瞬间获得美好的视觉感受之后,还会依靠特有的雕塑作品表达方式、语言,引导着观者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当然这些思考和认识是基于对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之上的。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城市雕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不是瞬间灰飞烟灭的,一定是让人过目不忘的。
敦煌城市雕塑
黄河母亲雕塑
2.2公共性是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共同属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公共性,它属于整个城市,属于全体市民。城市雕塑则是处于公共场所之中,以它特有的空间语言、造型、表现方式展现着自身的美感,反映着公众的意志。因为有了城市雕塑的存在,观者才能够轻松的融入于与公共空间的公共关系之中。
所以,城市雕塑在设计之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公众的参与性,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到对于公众的人性化关怀。要想使公众参与到与城市雕塑的互动,首先在题材方面应该是百姓所关心和接受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大众娱乐放松的场所,所以公共空间放置的雕塑也应该能使忙碌的人们从繁忙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身心得到舒缓和放松。
四、成功案例解析
“公共空间中的作品并不是对城市的占领,而是在创造一些城市属性之外的生活的潜力。”
1.杭州南宋御街《九墙》
在杭州的南宋御街,有一组公共艺术作品《九墙》,它用传统雕塑的形式再现了拆建前,老杭城居民日常生活的街道场景(如图)以熟悉的大门、自行车、电表箱、门外水槽甚至门上的春联来唤起居民旧时的生活记忆。
30年来的大拆大建导致社会心理动荡不安,快节奏的生活又使得记忆无间歇刷新,无力沉淀下来,而通过怀旧的元素唤起长时记忆,起到了精神慰藉的作用。《九墙》系列的作者杨奇瑞是这样阐述公共艺术创作理念的:“好的作品应该是充满力量的,它可以撞击你的心灵,使人流连忘返。故事的力量、雕塑的力量、公共的力量、物质的力量,放在一个空间里不断发生公共效应,艺术就应该把握这样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模式的反复拷贝;组合不一样、艺术不一样、放的空间不一样,空间聚合的爆炸效应就不同。”城市记忆正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传统公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熟悉性与现代生活中对记忆的脱离产生结合,糅合得到意想不到的体验效果。
杨奇瑞《九墙》系列部分作品
充分从城市生活的基本日常出发,以普罗大众习以为常的物件或标志为落脚点,用雕塑的艺术形式凝固住生活画面中的某一时刻。通过讲述寻常的生活内容,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直观而形象地传达着城市历史另一种生活化的模样,将过往的记忆形态永远保留在雕塑载体之中。让公众真正成为公共艺术的主人,以原生态的方式,记录城市真实的历史面貌,映射城市居民的真实普遍的生活状态。城市需要故事,故事需要真实,城市记忆通过这样的建构方式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历久弥新。这类记忆主题的城市雕塑是贴近公众的公共艺术。
2.爱尔兰“大饥荒”雕塑群
它是一个雕塑,一个头上披着纱巾的、穿着破烂的女人正在往前眺望,怀里抱着一个包裹样子的东西。重点是这个女人的脸,她整个人很瘦,颧骨高突,轻微龅牙,微微张着嘴,看起来还有点儿像蒙克那幅《呐喊》的真人版。
这个雕塑其实是爱尔兰都柏林街头的雕塑群当中的一个,这个雕塑群有名字,叫“大饥荒”。它记录了都柏林城市历史上一次非常黑暗、吓人的灾难。
1845年,中国正是道光年间,在地球的另外一边爱尔兰的土地上,有一个农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种的马铃薯好像生病了。起先是叶子上出现了棕色的斑点,然后斑点不断增多变大,最后,黑色干枯的叶子不断收缩,最后整个茎部变得很脆,一碰就断。他找来了乡里博学的绅士,甚至去镇上请来了农作物专家,但是一点都没有用,情况还是不可遏制地严重下去。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所有的植物都死了。而且不仅是这个农民,几乎所有农民的家里的马铃薯都得了这样的怪病。之后这样的怪病大面积蔓延开来,很快侵袭了整个爱尔兰。在这一年里,爱尔兰几乎没有什么收成。要知道,那时的爱尔兰人只依赖一种作物,就是马铃薯。同时它也出口商品,供给很多欧洲城市。
这场灾难整整持续了七年。三四百万人的收成被摧毁,遭受着死亡的威胁。100多万人丧命,近200万人迫使背井离乡。成为了欧洲历史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后来的生物学家才知道,这是一种叫“霜霉病”的植物病变。
“大饥荒”,可以说是爱尔兰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史学家也把它称为爱尔兰历史的分水岭,很多重要的社会变革都是在1845年前发生的。
我们常常总觉得,历史知识很冰冷很无趣,但是当我们再看到这组“大饥荒”的雕塑的时候,那种人类经历的痛苦,好像从没有过去一样。这组街景雕塑,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男人女人老人,每个人都是绝望脆弱的,不知道在往前看什么。
其中有一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雕塑群里面居然还有一只狗。
大饥荒的队伍里怎么可能出现除了人以外的其他活物呢?资源如此匮乏,食物如此紧缺,人们……怎么可能放过这只小动物?或许,艺术家可能想让人们知道的是,虽然前面有大饥荒,有无情的病菌,但是人性却还没有完全抹灭掉。这样,也许人类就还有自救的可能。
如今这组雕塑就在都柏林的码头上伫立着。有一个当地人的讲述道:“很庆幸我们在河边散步,观看到了饥荒雕像,因为它不仅仅是描绘了爱尔兰历史上一个非常悲伤的时刻,还让你去思考去经历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一个城市的雕塑,就是“凝固了的时间”。雕塑是让我们铭记历史的艺术,你会发现,不论是大饥荒,甚至是美国那个著名的《胜利之吻》,这些城市雕塑,不只是普通的雕塑。他们就如同一座城市的名片和明信片,完美地表达了城市的气质;同时,也像一个说故事的人,一方面为你细数一座城市的历史、讲述过往的故事,另一方面,也为这个城中人心里说出最想说的话。这才是一个好的城市雕塑该有的样子,它是不能够被取代的。
结语
常见的公共艺术如雕塑常以“品”的方式静态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当代,人们愈发重视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强调艺术促进城市“生长”的功能,那些更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往往更受公众的青睐。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一种文化历史的进化与展现:若将城市比作牢笼,那么就要考虑到创新性和对外开放,不局限于自身、将建造的眼光放远到世界性范畴;若比作归宿,那么更要考虑到城市本身的历史氛围,填充历史记忆让城市变得有血有肉、更有趣味性。以此可归纳出公共艺术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特征:
(1)时代性。城市有着完整的历史和生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公共艺术也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革新。带着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烙印,城市公共艺术依托不同的材料表现形式向城市的大众展示不同时代的城市文明。
(2)专属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地域空间横向距离为基础,不同城市的公共艺术应该体现当地特有的城市文化、传统、记忆。城市公共艺术是表现城市特色的特定载体。
(3)传承性。城市在漫长的进化演变过程中不断面临着创造、翻新、摧毁、扩建,而公共艺术对城市可以起到保护和延续的作用,城市时常被作为单纯的功能性物质结合体,而遗忘了它本有的魅力与文化。公共艺术将城市富有文化与意义的一面通过艺术化的方式生动地加以传承,经过时间的历练,造就经典,帮助人们找到归属感。
(4)叙事性。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不仅仅是针对物理空间的简单改建,更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公共艺术渗透进日常生活场景之中,给人们留存城市文化意象,形成认知意象,并通过物化的精神场所和精神意象引导大众关注自己的城市和生活。城市公共艺术不仅要让公众“观”,更要达到“讲”,从而让人们用心去“品”。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张壮大,城市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城市雕塑犹如记载城市年龄变化的年轮,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更强调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属性和环境意识。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者必须搞清楚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那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服务于城市雕塑,为城市雕塑提供-一个大的空间环境,而城市雕塑则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点睛之笔,有了它公共空间的内涵才得以真正的提升。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下的城市雕塑艺术已经突破了空间造型上的单一形式。历史_上流传已久、被人们长期认可的雕塑概念、形式已经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其视为一种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艺术。这种公共艺术显然是取悦于大众、为大众服务、鼓励大众参与的而不是单纯服务于统治阶层的。我们期待着我们身边的城市雕塑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能与周边的空间环境水乳交融,创造出独具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笨鸟(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5-2017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7015477号-1- 文化旅游-- 旅游策划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3833遥阳科技提供网站建设及网络推广技术支持服务
友情链接:
旅游策划
金佛山旅游策划
峨眉山旅游策划
茅台古镇旅游策划
綦江老瀛山旅游策划
赤水丹霞旅游策划
土城古镇旅游策划
安居古城旅游策划
小三峡旅游策划
白帝城旅游策划
丙安古镇旅游策划
赤水河谷旅游策划
飞龙寨景区规划
云门囤景区规划
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景区规划
净心谷景区规划
武陵山大裂谷景区规划
灵巫洞景区规划
四川百岛湖景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