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序列和节奏
外部空间的序列和节奏关系到空间组合的整体效果,所以应当处于空间物境美设计的重要地位。结合功能、地形、人流活动综合考虑,外部空间的序列大致有以下两种组织方式:
第一,沿着一条主轴连续展开;
第二,作迂回、循环形式的展开。
各主要空间沿着一条主轴连续布置的空间序列,行进方向比较明确,当人们进入空间后,沿着轴线可以基本领略到空间的全部精彩的部分。这种序列根据规模的大小一般由开始段、引导段、高潮前准备段、高潮段、结尾段等不同的阶段组成。当主轴所串联空间长度太长时,为了破除单一感,常常设计转折点来缩短主轴的长度,因此便形成与主轴正交或斜交的副轴。
传统建筑善于营造空间序列,故宫最为典型。故宫建筑沿中轴线布置,通过群体空间的转换,平衡对称,主次分明,收放有致,如恢宏舒展的建筑画卷,如庄严雄伟的皇权交响。
设想时间倒退,让我们进前门穿故宫登景山,欣赏建筑空间序列的魅力。
前门是南城与皇宫的分界,走出瓮城(已拆)北望大清门(已拆),青灰砖墙变成红墙黄瓦,预示由城郭向宫殿转换。
大清门
步入千步廊(已拆),是宽70米、长达550米的纵向庭院,两侧的廊庑单调重复,空间收敛,兵甲肃立,人行其中,顿觉压抑。走出千步廊,是宽陡增至380米的横向庭院,空间骤然开放,一收一放,视觉冲击十分强烈。天安门重檐歇山屋项,石狮华表金水桥,庄重气派。这是第一个高潮。
天安门到午门间,由宽收至110米的两个纵向庭院组成,全长500米。端门作为两庭院的过渡,设在前三分之一位置。 通过这两个庭院,通过长——更长的行程,不断推高压抑感。庭院尽端,两侧低矮朝房衬托,午门采用最高的阙门型制,彰显帝王气派。门墙高20米,三面围合,敦实厚重,威严逼人,站在门前,压抑感达到顶点。这是第二个高潮。
步出午门,庭院宽陡增至21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空间豁然开阔。内金水河蜿蜒而过,凭添几分秀美,与前庭院氛围形成对比。
太和门 金水桥
太和门前庭
穿过太和门,进入故宫里最大的庭院,近4万平方米,空间更加开阔恢宏。体仁阁、弘义阁左右拱卫,三重汉白玉台基高8米。太和殿高高在上,地位显赫,重檐庑殿屋顶,金碧辉煌,色彩浓烈。前面是日晷、嘉量、龟鹤,后面是中和殿、保和殿,组成辉煌交响。至此,达到最高潮。


中和殿
保和殿
前朝三殿(在工字形汉白台基上,居故宫内最显赫位置)
乾清门庭院,是前朝和后宫的过渡,仅1万平方米,且纵向短了许多。穿过乾清门,庭院宽缩至100米,尺度宜人。后宫由乾坤宫、交泰殿、坤宁宫组成,与前朝三殿的型制、节奏相同,但布局紧凑,规模缩小,端庄秀丽,辉煌中添了些许阴柔。
乾清门前庭院(是前朝和后宫的过渡空间)
过了坤宁门,便是御花园。古木参天,奇石花草,楼阁精巧,让人愉悦。但布局规整对称,仍不失皇家风范。钦安殿、神武门是前朝辉煌的余音。
御花园,古树奇石。
景山是故宫的屏障,登上50米高的山顶,站在万春亭回望故宫,一片金瓦合成最后的交响。
景山顶回望故宫
故宫,令我们折服。不是为曾经的皇帝,而是为这伟大的建筑。
迂回、循环形式的空间序列,没有明确的轴线串联起空间,仅仅依靠空间的巧妙布置,同样可以指引,人流基本从几个方向走完空间的全过程。这种序列的特点是灵活多变,置身空间中,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预设的几条路线中选择一条最感兴趣的前进,常常会收获出其不意的效果。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种方式因为没有刻意安排,只是指引人们去探索去发现,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体验。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平面图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对于留园这样一座大型园林,空间组成极其复杂,其整体空间序列往往可以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子序列”,而组织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大小、疏密、开合等对比手法使之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此外还借空间处理而引导人们循着一定程序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直至经历全过程。
序列部分: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 极度收缩,至绿荫处豁然开朗, 达到高潮;
过曲溪楼时,再度收束;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朗;穿越石林小院,视野又一次收缩;至冠云楼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可经园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 极度收缩
渗透与层次
若透过若干层次看某一对象,可增强其深远感。
起伏变化
小蓬莱
蜿蜒曲折
中国园林自古崇尚的是“自然美”,讲究的是“虽有天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园林以区为没。
可 亭
五峰仙馆
石林小院
冠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