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2.11浏览次数:
从今年元旦旅游市场开始转热,到春节市场的火爆,旅游业经过三年沉寂,全面转“阳”,出现了应该有的喜人局面。加快推进旅游业恢复振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需冷静分析形势,客观看待市场,抛弃定势思维,与新的消费体系和政策体系等相适应,在与时俱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旅游业正孕育着重大变革
三年疫情,旅游业伤痕累累,既有“外伤”,更有“内伤”。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疫情带来的社会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治理模式、发展方式等诸多变化都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2023年作为重要转折年,旅游业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新的旅游生态开始形成。
(一)旅游消费趋于平缓,不再是爆发式增长。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生活和旅游是分开的。人们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生活,时间长了就要去外地看看风景,换换心情,旅游成为美好的憧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假日等休闲时间的增加,旅游逐步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过去许多年以假日旅游为代表,旅游市场“人山人海”,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也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存在的条件正在消失,旅游融入日常生活,消费不再像过去那样冲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实施和以互联网衍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旅游与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旅游消费化整为零,剥峰填谷,“平稳”逐步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生态,也应该是未来旅游的“模样”。
今年春节旅游景区“一片红”。全国国内旅游人次达到3.08亿,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88.6%;山东作为旅游大省,加上节前推出的国有旅游景区门票免费政策吸引,春节假期全省14家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91.08万人次,全部游客接待量基本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今年春节旅游市场的这种繁荣,是特定形势下的市场反应。分析原因,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政策解封后长期压抑突击释放所致,二是举家外出旅游的过年习俗所致,三是免费政策招徕所致。从长远看,旅游业达到2019年以前正常年份的水平,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化解许多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从最基本的要素看,旅游消费一要有钱,二要有闲。疫情给我们另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还要有“安”。钱、闲、安“三要素”缺一不可。首先从收入看,三年疫情使不少人特别是许多中低收入者收入减少,中低收入者是每年数十亿人次国民旅游的主体,提升群众收入,全面恢复旅游市场消费信心需要一个过程。再从“安”上看,2023年,疫情等深度影响旅游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旅游市场的稳定还不牢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冷静看待市场,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旅游业态广泛多样,不再“一景”独大。长期以来,旅游景区与观光旅游相适应,是旅游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吸引物,旅游产业链也以景区为中心展开,门票是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天的旅游,不再是被动地“看”,而是主动地“融”,触角延伸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出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创意。这种“融”让旅游无处不有,景区不再是旅游的“唯一”,多点支撑,多业态互映,让旅游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春夏秋冬各有颜色。旅游“淹没”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汪洋大海,“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旅游产业扎根市场,不再主要依靠政策 “温床”。过去40多年,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扶上马,送一程”,从国家到省、市、县,密集出台了很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或措施。例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2019年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2014年12月,山东省政府召开旅游工作专题会议,确定2015年优先安排全省在建、待建的六大经典文化旅游项目用地指标,共计3000㐭。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专供”,即在旅游的内循环,针对突出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发挥了重要促进和拉动作用。在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政府主导由“小旅游”转向“大旅游”,政策供给也会发生由“内”向“外”的转变。除了应对疫情,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的旅游政策相对减少,就是这种变化使然。从长远看,旅游作为一个关联性很强的大产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将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大环境”,分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政策红利,且旅游与百业相融,有在“大河里游泳”的天然优势,要主要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内生动力。
(四)旅游投资多领域覆盖,不再单纯建“项目”。长期以来,各地大举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措施就是招商引资,形成了政府、社会“一起上”的旅游投资格局。这在旅游供给短缺时代,对于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设施建设,形成更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依然需要旅游投资,但旅游投资领域、方向以及投资者等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在投资领域,旅游业态的多样性,让旅游投资呈现出分散多元的特点,既有传统的景区投资,更多的则是生态修复、文化保护、非遗传承、旅游演艺、智慧旅游、文旅消费、城乡综合体等方面的投资。从投资方向看,旅游业承载生态、传承文化的产业特征与时代主题高度契合,再加上人们对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将是旅游业投资的主流。在投资者方面,“第二代旅游投资者”更加关注文化,希望建设一些能够“留下来、传下去”的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民间资本开发的精品民宿、艺术空间等很多场景式精品旅游项目,就是这种投资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旅游服务转向综合环境,不再是旅行社“独舞”。服务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过去以旅行社为代表的传统服务模式,曾经支撑起一个时代的旅游,也成就了旅行社这个大行业。进入全域旅游时代,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传统旅行社的订票、订房功能,当前旅行社遇到的困难,甚至“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是这种环境改变使然。“全空间”旅游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是跟着旅行社跑,更不是简单的订票订房,而是旅游目的地综合服务环境,以服务设施、交通条件、主人好客为主要内容,形成好客服务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自驾游、“背包族”等逐步成为旅游的主体,依托的就是这种大的服务环境,这是一项社会治理工程,对旅行社来讲鞭长莫及。旅行社摆脱困境,必须立足自身优势,从为游客服务的角度加快从为“大众服务”转向为“小众服务”,突出特色,开疆拓土,寻找新的服务模式和创新点。
二、因势推进高质量发展
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其实在深刻的变革中已经初露端倪。关键是要摆正位置,尊重规律,适应需求顺乎发展。
(一)构建和谐的产业生态。旅游业包含产业和事业两个内涵。正确处理产业和事业的关系,对于更有效地配置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产业、事业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从发展趋势看,旅游的“事业”属性越会越来越重,发展旅游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公共旅游产品,为社会创造更多文化福祉。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丰富产品供给。无论是发展旅游事业,还是发展旅游产业,都必须把旅游的“蛋糕”做大。一方面,进一步放开政策,最大限度地开放资源市场,吸引社会资金开发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性投入,完善旅游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国有旅游景区降价机制,支持鼓励各类旅游企业让利于民,让全社会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
(二)奋力培育旅游大项目。旅游大项目一头牵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稳市场、稳预期、稳消费,必须培育旅游大项目。在市场作用得到发挥充分今天,旅游的政府主导力有放有收,应侧重转向重点旅游项目。近年来,北京、上海市在强大的政府主导下,先后引进了迪士尼、环球影城这样一些重磅项目,成为区域旅游的亮点。我省长期以来支撑旅游发展的核心产品仍然是泰山、“三孔”、滨海等这些“老面孔”。走出困局,必须强化政府对重大旅游项目的主导。当前,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黄河、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在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儒文化、齐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层面,形成一批代表性文化旅游项目。同时,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发展旅游业经验,以庞大气魄,举全省之力,引进一至两个具有世界高度的重大旅游项目,形成持续的旅游热点,培育区域旅游核心吸引力。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形成全省性的旅游大项目集群。
(三)统筹景区和多业态全域发展。处处都是风景的全域旅游,并不排斥景区的存在和发展,景区始终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即使将来旅游业发展到更高级阶段,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支撑也不会消失。从长远看,自然资源、土地指标、生态红线趋紧,旅游景区建设不可能再走“拿地”式开发模式,“整合”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和推进路径,这也是旅游发达国家的主要模式。比如,在英国,我们就很少看到人造景点,旅游的主要魅力来自城市文化和地标性建筑,古城堡、古城墙、各类教堂、博物馆,以及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要切实改变传统思维和发展模式,不能再“为建景区而建景区”,要充分利用生态修复、新农村建设、古村落保护、文化旅游小镇、康养示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顺势而为,形成不同于观光的多功能、体验式旅游景区体系。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让社会成为一座旅游资源的丰富“宝藏”。发展全域旅游,要学会“淘宝”,推动全域旅游资源“物尽其用”,把散落在地上地下、海上陆上的各类旅游资源利用起来,发挥最大的旅游价值,构建星罗棋布、全域绽放的大旅游格局。
(四)借大势打造生态旅游“半壁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蓝天碧海、绿水青山、繁星闪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各地都可以看到很多满眼绿色、风景如画的场景。从旅游的角度看,这些生态环境就是最优的旅游空间,只要稍加配套,就可以事半功倍,转化成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深入人心,已经形成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未来生态环境必将会有更好的改善。要善于借大势,为我所用,可重点依托美丽乡村、河流、滨海、山岳、绿道、步道等生态走廊或空间,适当增加或嵌入一些休憩、观赏、娱乐、阅读、健身等方面的旅游设施,培育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空间。推动这项工作,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功能区建设等方面,统筹生态环境和旅游设施建设,适当布局一些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二要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在规划的指导下,支持企业采取冠名等形式兴建一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为游客创造“低密度、高质量”的生态旅游生活环境。
(五)文化铸魂构筑精品旅游产业集群。文化“软实力”是精品旅游的“硬实力”。近年来,“三孔”景区推出“背《论语》免费游三孔”等活动,通过文化为旅游赋能,提升了旅游的品质。要着力增强传统旅游产品和业态的文化承载力,通过讲、演、展等不同形式,让文化成为景区的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当前,城市更新、乡村改造、产业结构升级都处于深度调整期,必然会有一些老的街巷、厂房、设备、工艺、业态等被淘汰或闲置,这是最为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要用旅游的视角,全面挖掘承载着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时尚文化等的各类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在保护好原生态的同时,植入业态,精心谋划,精致设计施工,做好向旅游的转化工作,形成一批工业博物馆、乡村记忆馆、城市文创新空间,打造一些“小而精”的旅游产品,培育精品文化旅游项目集群,带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六)创新服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服务创造价值。我们不能把旅游“服务”简单地理解为“订房、订票、带路”,这种传统的服务模式很难产生“溢价”效应。进一步提升旅游竞争力,需对旅游“服务”的内涵和内容方式进行重新定义。一是服务设施,要持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停车场、旅游厕所、导航应用等更加人性化。二是服务环境,积极培育文明旅游服务、好客旅游服务示范单位,在全域全行业形成关爱游客、服务游客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能力,为游客创新产品就是服务。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为旅游产品、旅游方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扭转旅行社经营困难的局面,可以探索由“一般化”服务转向“研发”服务。长期以来,旅游的研发主要体现在“项目”业态和内容的创新上,但“产品”创新研发相对缺失,这也是近年来许多游客面对丰富的旅游“项目”而找不到好“产品”的主要原因。旅行社在产品研发上有优势。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建设旅游产品研发中心,通过创新产品开发市场,增强效益。
笨鸟(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5-2017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7015477号-1- 文化旅游-- 旅游策划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3833遥阳科技提供网站建设及网络推广技术支持服务
友情链接:
旅游策划
金佛山旅游策划
峨眉山旅游策划
茅台古镇旅游策划
綦江老瀛山旅游策划
赤水丹霞旅游策划
土城古镇旅游策划
安居古城旅游策划
小三峡旅游策划
白帝城旅游策划
丙安古镇旅游策划
赤水河谷旅游策划
飞龙寨景区规划
云门囤景区规划
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景区规划
净心谷景区规划
武陵山大裂谷景区规划
灵巫洞景区规划
四川百岛湖景区规划